|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宣扬灰塑技艺,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青年网广州8月20日电(通讯员谭泓辉郭涟瀚)佛山的祖庙,开平的碉楼,广州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荔湾区的陈家祠……这些包含历史气息的旧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在精美的古筑间蕴藏着承载着前人智慧的灰塑艺术。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赴广州花都花山镇岭南灰塑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设计实践多彩乡村学史奋进团于7月6日至7月10日分别前往上述地区,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奋进团由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七个专业的学生组成,由艺术与设计学院姚丹副教授和刘芷含老师、校团委副书记王新伟老师、通识教育中心李智老师共同指导。

灰塑又被称作“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工艺,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一带。奋进团的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测绘以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尝试深入了解岭南灰塑文化,结合自身的艺术与数字化专业特色探索岭南灰塑文化保护与弘扬之道。

共赴花都与开平,寻访灰塑之匠人

在此次实践调研中,赶赴广州花都采访灰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是奋进团重要的实践主线环节之一。在奋进团与邵成村大师成功会面后,邵成村大师以一边带领参观一边讲解的方式,层层深入,以资政大夫祠为起点,引领奋进团师生参观并且学习灰塑相关技艺的应用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集之徐公祠内,团队在邵大师的带领下得以在施工第一线近距离工匠师傅们对灰塑建筑与雕塑进行相关的修复工作。同时,通过邵成村大师的亲身示范与引导,奋进团师生们在大师的灰塑工作室中成功进行了有关于灰塑的制作的初次尝试。邵大师结合灰塑防火工艺实验,向团队讲述了灰塑的历史与制作建筑的优势。“我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灰塑文化,并且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份蕴含智慧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这是邵成村大师作为灰塑传承人的心愿。

(1)

图为邵成村大师正在向奋进团成员们讲述灰塑相关文化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郭涟瀚供图

在前往采访邵成村大师之前,同时也是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天,奋进团前往佛山祖庙和开平碉楼对古筑上的灰塑进行调研。在这里,邵成村大师曾在2010年前后分别对这两个地方的部分灰塑进行过维护与修缮。

在江门开平,同为灰塑匠人的谢健扶师傅接受了团队师生的采访。谢师傅从小喜欢画画,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拜师学习灰塑技艺。如今步入花甲之年,仍会不时外出接受灰塑修复的工作,可谓是见证了开平地区灰塑事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今做灰塑的工艺艰辛程度不减当年,并且会应用灰塑的场景也不多,基本只有在一些古建筑上才会用到。”谢健扶师傅的一番话反映出如今的灰塑在传承与发扬上都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中。改变当前的困窘,让灰塑走出古建筑、追赶上时代的步伐已成为当今灰塑艺人制作灰塑之余另一项重要的任务。

(2)

图为队员们正在采访谢健扶师傅(右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郭涟瀚供图

拜访刘娟院长,参观正果寺庙

告别谢师傅后,奋进团师生回到了广州,拜访了当地灰塑文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娟院长,并参观了刘院长的工作室。刘娟院长曾经师从邵成村大师,如今更是成为了灰塑产业化的先锋人物。在对话中,刘娟院长向奋进团讲述了其从接触灰塑、了解灰塑到如今致力于研究灰塑文化技艺的保护与创新的过程。队员们与刘娟院长就“如何将灰塑文化及其工艺进行创新化,使其能够能加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日下午,奋进团师生成员们前往原有岭南地区最早的灰塑——宋代“龙船脊”的增城正果寺,对其内部的灰塑建筑进行参观、拍摄与测量记录等工作。

(3)

图为团队成员们正在采访刘娟院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郭涟瀚供图

欣赏灰塑展览,了解灰塑技艺

在实地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们共同前往广州陈家祠处,聆听由邵成村大师主讲的灰塑讲座,随后参观了当地展出的灰塑群展览,并对展览的灰塑工艺品进行了拍摄记录。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跟随邵大师进行有关为灰塑上色的技艺练习,切身感受灰塑艺术的魅力。

在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调研以来收获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圆满完成了此次为期共五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在此次实地调研中,奋进团成员们总共走访了十一个蕴含灰塑文化的地点,测量记录数十份灰塑工艺品,拍摄记录实践调研、灰塑工艺品等照片共千余张。

(4)

团队成员与邵成村大师(右四)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郭涟瀚供图

一审编辑:孙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