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 13200 平方米。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座闻名中外的清代民间宗祠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它修建于公元 1890 年(清光绪十六年),于公元 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建成,历时四年。陈家祠曾经被考古学专家夸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一、建筑规格和模式
陈家祠布局方式为“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三进”指由前至后的三列厅堂(在广东,“进”数即前后的房屋数,与北方所指几座院落有异)。“三路”指左、中、右三路,中路各厅五间,分称首进正厅、中进聚贤厅、后进正厅,左右二路厅堂都是三间。首进正厅皆有后廊,聚贤厅为前后廊,后进正厅有前廊。“两厢抄”是指除以上九座建筑外,在最东最西还各有五座朝向中轴的厢房,全祠共有十九座房屋和六个院落。
此外,在三路之间和左、右二路与厢房之间,各有纵向长廊,共四条,称“青云廊”。以上全部建筑的基地为正方形,各边均 80 米。横贯全部首进建筑之前为入口广场,对面有长照壁,外门设在广场东西。
二、灰塑装饰
灰塑是广州陈家祠主要的建筑装饰之一,已历经百年沧桑。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884年,也就是唐朝时,灰塑就已经存在。灰塑在明清建筑中应用得比较普遍,往往用于祠堂、庙宇和豪宅中。目前存留的古代建筑中,以陈家祠的灰塑最为出色。
自1983年以来,陈家祠每隔五六年就要聘请专业修复人员对灰塑进行翻新。陈家祠的灰塑作品主要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题材包含了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2008年6月7日,灰塑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草纸、糯米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作为灰塑用料。与陶塑施工工艺不同,灰塑在施工现场塑造,先以瓦筒、铜线、钢钉为支撑物,固定造型,然后塑造,待干后再涂绘上各种色彩而成。
由于现场制作,灰塑艺人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以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为主题,在陈家祠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庭院连廊等处运用灰塑装饰。
如果说陈家祠屋脊上陶塑人物脊饰像一幕幕戏剧,那么其廊上的灰塑图画则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其造型优美、色彩饱满的灰塑吸引八方游客驻足观赏,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陈家祠厅堂正脊上厚重的装饰,上层是陶塑,下层为灰塑,祠堂内外,灰塑图案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感觉组合比较随意,运用谐音或象征的寓意方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不需要仔细琢磨就能辨别,理解其中的寓意。在大门正脊灰塑中有一副“福禄寿图”,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民间吉祥如意象征,占据正脊中间,自然希望三位高照。其左右分别塑有“松鹤延年、功名富贵”等图案,可谓陈姓子孙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聚贤堂院子的脊饰“学魁独占”容易理解,古代科举殿试分三甲取士,第一甲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鸭”谐音“甲”,用三只鸭子塑造三甲图,生动有趣。“金鱼”谐音“金玉”,寓意吉祥,用九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塑造“九鱼图”,动感十足,九数之极,意味着金玉满堂,象征财富与学识丰富。另外,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加以美化的蝙蝠,活波可爱,生动美观,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蝙蝠前面有一串铜钱称“福在眼前”;两只叠加称“福上加福”;围绕寿字称“五福捧寿”;山墙上的红蝙蝠,则寓意“洪福齐天”。如此这般,“福”在陈家祠比比皆是,成为岭南最多“福”的建筑。
在灰塑构图故事中“桃源结义”、“古城会”、“张松看孟德新书”等,均取材于《三国演义》塑造的故事情节。“公孙玩乐图”中两位老人对战正酣,另一位老先生搂抱孙儿坐在一旁观战,共享天伦。
多幅作品还塑造了广州风景,如“羊城首景图”表现的是越秀山风光,图中绵延的越秀山,五仙观禁钟楼,三元宫和老广州地标建筑镇海楼,逐一呈现在图中,抬眼望去,有种身临其境,纵情山水间的感觉。
魏末晋初,一些自视清高的文人不愿同流合污,退出官场,纵情园林,当时有七位很有才气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经常在竹林聚会饮酒,赋诗会文,隐居不问世事,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在连廊上有一组“竹林七贤”图,把七位文人在竹林聚会的场景塑造的活灵活现,令人过目难忘。
纵观陈家祠建筑装饰,抬头看见繁多的灰塑构图故事,宛如翻看一本民间故事画册大全。